“自我限制让奥运会陷入困境”

职业运动员以体育为职业,以比赛收入为生计来源。 而业余运动员则纯粹出于爱好而参加运动训练和比赛。 国际奥委会的“区划”,导致国际体育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存在两个“阵营”:以奥运会为代表的业余比赛和以世界杯足球赛、NBA篮球赛为代表的高水平职业比赛。 。

像后来成名的NBA巨星乔丹,在1984年以大学球员的身份参加奥运会,并与队友一起夺得了冠军。 后来因为加盟NBA,他错过了1998年的奥运会。

那段时间,奥运会男篮的比赛水平远远落后于NBA。 以至于美国人扬言任何一支NBA球队都可以击败奥运冠军30分以上。 这种说法绝非无稽之谈,因为在1992年之前,由大学生球员组成的美国国家男子篮球队,在九次参加奥运会中,七次获得了冠军。 大学球队的水平与NBA相差甚远。

这种情况在“世界第一运动”足球项目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同样每四年举办一次的世界杯使奥运会足球比赛相形见绌。 由于“非职业化”的限制,贝利、贝肯鲍尔、克鲁伊夫等一大批“足球天王”、“足球皇帝”等明星人物无法参加奥运会。 自1912年足球正式进入奥运会以来,长期以来一直是二流球员称霸的地方。

一方面,世界杯越来越受欢迎。 另一方面,奥运会足球却一再陷入困境。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由于欧洲国家不感兴趣,足球比赛被取消。 四年后,足球在柏林奥运会上恢复,但依然“低迷”。

随着竞赛项目和参赛国家的迅速“扩大”,举办奥运会的负担越来越重。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和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均遭受严重损失。 以至于1984年决定举办第23届奥运会时,只有洛杉矶一个城市报名申办。 如此尴尬的情况在奥运会历史上并不多见。 形势迫使国际奥委会更新理念,走商业化发展道路。 “去职业化”首当其冲,成为必须拧断的脖子。

职业运动员全面进军奥运会

1981年,国际奥委会修订了《奥林匹克宪章》,取消了对职业运动员的限制。 与国际足联的谈判也逐步取得进展。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2000年奥运会足球冠军,以强硬着称的时任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曾表示赞成职业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足球比赛,但参加过世界杯预赛和决赛的欧洲和南美球员却被拒绝接受。不包含。 由于世界足坛的精英几乎全部集中在欧洲和美国,这一承诺远远不能满足提高奥运会足球比赛水平的需要。

国际奥委会继续向国际足联施加压力。 1988年,国际足联同意对各大洲一视同仁,允许它们在同等条件下派出职业运动员参加奥运会2000年奥运会足球冠军,但年龄不得超过23岁。这样,奥运会实际上就被定位为青少年的比赛。国际足联系列活动。

西班牙原本是欧洲足球盛行的国家。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由于足球比赛级别有限,主办方球迷并不买账,足球比赛的门票销售也十分不理想。 无奈之下,国际足联于1993年同意,在原来23岁的基础上,允许每支奥运代表队有3名23岁以上的球员。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球迷们终于有机会欣赏到了23岁以上球员的精彩表演。一些世界杯球员。

“去职业化”导致网球于1924年退出奥运会。时隔64年的汉城奥运会,网球再次成为奥林匹克大家庭的一员; 梅切尔、埃德伯格、格拉夫等一批顶级职业选手亮相本次活动。 尤其是德国女选手格拉芙,刚刚夺得职业网球联赛“大满贯”,并夺得奥运会单打金牌2000年奥运会足球冠军,堪称“金满贯”。 她还与队友一起获得了女双铜牌。 格拉夫成为网球历史上第一位“金满贯”得主。

由乔丹、“魔术师”约翰逊等NBA巨星组成的美国“梦之队”亮相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让这项赛事人气飙升。 篮球比赛的票价甚至赶上了最火爆的奥运会开幕式。

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除了职业拳击之外,奥运会已与其他职业比赛全面融合,迎来了100多年来空前的繁荣。

专业是一把双刃剑

国际奥委会第五任主席美国人布伦戴奇在任时,极力维护奥运会的业余原则。 他相信:“真正的业余爱好者可以与高贵的艺术家相比较——他们宁愿对艺术感到饥饿,也不愿出售自己的作品。” 现在看来,这些话有些过于理想化了。 不得不承认,伴随着职业化,各种唯利是图、唯利是图的“病毒”已经侵入奥运“身体”,难以遏制。

虽然奥运会不颁发奖金,但奥运会的荣誉光环可以带来巨大的广告和高身家。 因此,有些人为了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不惜使出各种见不得人的手段。

1994年初,女花样滑冰运动员凯里根在参加美国冬奥会选拔赛前遭到一名男子袭击。 她的髌骨和股四头肌严重受伤。 她未能参加第二天的选拔赛。 他的主要竞争对手哈丁趁机获得第一名,获得了挪威利勒哈默尔冬奥会的参赛资格。

后来,经过警方调查,原来凯里根袭击事件的幕后主使正是哈丁的前夫。 为了让哈丁顺利获得冬奥会参赛资格,他雇佣了一名正在受警方悬赏的通缉犯来伤害凯里根。 警方抓获了凶手,得知哈丁并非不知道男友的所作所为。 舆论纷纷谴责这一卑鄙行径。 美国滑冰协会果断决定给予哈丁终身禁赛的严厉处罚。

兴奋剂泛滥是奥林匹克精神遭到亵渎的又一有力证明。 尽管国际奥委会的制裁不断升级,检测手段也更加严格,但绝望的人数并没有减少。 2000年,主办方希望将悉尼奥运会打造成“最干净的奥运会”,但事实是,奥运会开幕前,已有16人药检不合格,被逐出奥运村或提前送回家。 奥运会期间,又有 11 人药检呈阳性,其中包括 6 名奖牌获得者。

专业确实是一把双刃剑。 提高了奥运会的竞技水平,更具吸引力; 但副作用也给“奥林匹克大家庭”和奥运会带来了太多的损失和麻烦。

点赞
上一篇 2024年04月16日 12:33
下一篇 2024年04月16日 18:22